行業新聞

最近,美國國立生物醫學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NIBIB)和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發現,消除某種被認為幫助腫瘤生長的細胞,并沒有減慢或阻止腫瘤的生長。事實上,當癌相關成纖維細胞(CAFs)被消除10天后,...
查看詳情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于2月18日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雷鳴、陳勇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國輝...
查看詳情
對任何生物體進行基因改良,都需要先讓它的細胞獲得外源DNA。為了做到這一點,科學家們經常會進行一個叫做電穿孔(electroporation)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將細胞暴露于電場中。 如果這個電場的大小是正...
查看詳情
線粒體看上去像細菌,這外觀并非偽裝:它們從前是自由生活的細菌,后來大約在20億年前適應了寄生在大細胞里的生活。它們還保留了基因組的一個碎片,作為曾經獨立存在的印記。由于被我們常見的單細胞祖先消耗,這...
查看詳情
幾年前讓人意料不到大紅大紫的研究領域除了CRISPR技術之外,還有腸道微生物研究,從最開始的與消化健康和肥胖之間的關聯,延伸到免疫系統,癌癥,甚至是下一代的健康,這一研究領域像是開掛了一樣,一路直沖上了...
查看詳情
脊椎動物大腦中的許多化學相互作用,可保持一張自然的睡眠時間表,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其中一個參與因子——一種稱為神經介肽U(Nmu)的神經化學物質。他們在斑馬魚和人類中分析了這個蛋白質,發現該蛋白可刺激清...
查看詳情
逆轉錄病毒會將自己的遺傳學物質插入被感染細胞,通過這種方式利用細胞的蛋白生產機器,生產病毒蛋白并裝配出新的病毒顆粒。這些新的病毒顆粒隨后又去感染其他細胞。當前最受矚目的逆轉錄病毒無疑是能夠引起艾滋...
查看詳情
干細胞能夠分化成為機體內任何類型的細胞,既是研究人體早期發育的理想工具,也是細胞治療的寶貴資源。胚胎干細胞很適合臨床使用,但獲得這些細胞會破壞胚胎,有很大的倫理爭議。 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開...
查看詳情
最近幾個月,主要由埃及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在拉美國家呈現爆炸式蔓延,目前美洲已有23個國家和地區受到這種病毒的感染。由此,世界衛生組織在2月16日稱,應該實施更積極的措施來對抗包括寨卡病...
查看詳情
明尼蘇達大學的Hideki Aihara、Zhiqi Yin 和Ke Shi,與來自康奈爾大學和圣路易斯大學的同事們一起,在探索對抗艾滋病及以逆轉錄病毒為基礎的癌癥新療法上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在發表于2月18日《自然》(Nat...
查看詳情
這兩幅圖像可以被認為是干細胞“抗皺霜”的廣告:“看細胞如何保持年輕!”這是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科學家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的發現。這項研究表明,一個稱為microRNA-142的分子可使干細胞保持不變,而不是...
查看詳情
研究人員一直想開發一種藥物,來抑制一個能幫助癌細胞增殖和存活的蛋白質,結果卻發現,該藥物在臨床上的表現并不好。這是研究信號傳感器抑制劑與轉錄激活因子STAT3(在許多癌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個蛋白)的科...
查看詳情
微生物幾乎是無所不在的,它們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然而人們對微生物的了解還相當匱乏,因為許多微生物是無法在實驗室中培養的。宏基因組學是了解這些微生物的重要途徑,但宏基因組測序并...
查看詳情
發表在2月10日《自然》(Nature)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描繪了可顯著促進基因轉換為蛋白質的一種小化學修飾。這一研究發現與近期其他的研究結果一起,為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增添了一個關鍵的新層面:表觀轉錄...
查看詳情
神話小說“西游記”一回中講到唐僧師徒四人來到了一個神秘的“女兒國”。這里沒有男人,女人長到二十歲,就去喝子母河的水,幾天后就可以生下一個女孩。 現實生活中,人們一直在嘗試開發各種輔助生殖技術,以...
查看詳情
Nature Nanotechnology雜志發表了一種強大的納米技術,能夠精確檢測并消滅手術遺留的癌細胞。這種技術有望大大提升癌癥患者的存活機會,尤其是當腫瘤無法完全切除的時候。研究人員正在積極籌備臨床試驗,計劃在...
查看詳情
生長中的腫瘤細胞總是很餓。來自荷蘭癌癥研究所的Reuven Agami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了一種稱作為diricore的新方法,揭示出了對于個體腫瘤而言哪種氨基酸最受限制,因而也是維持腫瘤生長最需要的物質。Diricore使得...
查看詳情
盡管艾滋病治療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HIV-1——艾滋病的病原體,因其全球性蔓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仍然是一個主要的公共健康威脅。目前世界上有3000萬成年人和兒童感染HIV,每年有180萬新的HIV感染病例。...
查看詳情
小鼠模型是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一個基本工具,然而小鼠實驗的結果有時候很難重復。在上周Wellcome Genome Campus舉行的一次會議上,研究者們全面探討了影響小鼠研究結果多種生物學因素。 我們的論...
查看詳情
最近,麻省總醫院(MGH)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肥胖促進腫瘤進展這種能力背后的一種新機制。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2月9日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雜志上,發現“肥胖與一個稱為PlGF(胎盤...
查看詳情
5年前,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證實,循環腫瘤細胞(CTCs)既能夠移居至新轉移瘤處,也可回到它們的原發腫瘤處。利用CTC的這種雙向移動,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他們的同事們將經遺傳改造表達一種抗癌...
查看詳情
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描繪出了真核細胞信使RNA(mRNA)中動態的N1甲基腺苷(N1 methyladenosine,m1A)甲基化組。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2月10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查看詳情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我們的大多數基因都會受到食物的影響。這項引人注目的研究發表在Nature旗下新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上。 細胞行為是由基因活性決定的,而基因活性受到表觀遺傳學開關的調控。此前有研究...
查看詳情
腸道菌可以說是人體健康狀況的晴雨表,它們在許多慢性疾病和癥狀中起了關鍵的作用,例如炎癥、肥胖。2014年8月,《BioEssays》雜志報道了一個驚人的發現:腸道細菌會掌控我們的思想,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
查看詳情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伊萊和伊迪特-布羅德再生醫學與干細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人胚胎發育中的一種重要的自然發生過程,而在實驗室中獲得人胚胎干細胞時,這一過程丟失了。相關研究...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