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最近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的一篇論文,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和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的方法,大大簡化了早期藥物發現中一個費力的實驗過程。他們的方法稱為P...
查看詳情
炎癥是一種兩難的狀況:機體需要它來清除入侵生物及外源刺激物,但過度的炎癥會損傷健康細胞,促進衰老,有時候甚至導致器官衰竭和死亡。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叫做p62的蛋白充當分子...
查看詳情
來自東京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鑒別出了一種叫做“Trimmer”酶,其參與生成了保護生殖細胞基因組免遭不必要遺傳重寫的一類小RNA。 “跳躍基因”(又稱轉座子)是可以在基因組中四處移動的DNA小片段。它們可以破壞...
查看詳情
葡萄糖是人體的重要能量來源。在我們代謝含糖食物的時候,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也會隨著攀升。人們普遍認為,血糖水平主要受胰島素、肝臟和肌肉的影響。然而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大腦神經元的線粒體也在系統性...
查看詳情
由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研究了胰腺癌的遺傳學,揭示出它實際上是4種獨立的疾病,每一種有不同的遺傳觸發機制和生存率,這為更準確地診斷和治療胰腺癌鋪平了道路。 重要的研究發現還包括了...
查看詳情
在美國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研究所(SBP)帶領的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蛋白質,可以延長線蟲(C. elegans)的自然壽命,線蟲是衰老和長壽研究常用的一種微小蠕蟲。研究結果發表在今天的《...
查看詳情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和其他兩家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發現,細菌具有一個可以識別及破壞危險病毒的系統,其利用了涉及核糖核酸(RNA)的一種新機制。它與捕獲外源DNA的CRISPR/Cas系統非常...
查看詳情
目前,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種新的方法治療耐藥性腫瘤,他們用DNA折紙(DNA Origami)技術,將一種常見的癌癥藥物“偷運”至耐藥性的癌細胞中,這有點像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木馬。 在實驗室測試...
查看詳情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陳玲玲在二月二十四日的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雜志發表文章,全面探討了環狀RNA(circRNA)的生物合成和新功能。真核細胞的環...
查看詳情
最近,研究人員在對抗一種致命豬病毒的戰斗中,獲得了重要進展。英國愛丁堡大學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使用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ZFNs,制備了可能抵抗非洲豬瘟的豬,非洲豬瘟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可殺死多達三分...
查看詳情
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首次在哺乳動物中引起了聯想記憶的外部解碼。研究人員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志上發表的研究中,描述了他們是如何在測試小鼠中引起聯想記憶形成的,以及他們用來記錄它...
查看詳情
在早期哺乳動物胚胎中基因組是轉錄靜止的,直到受精2-3天后發生合子基因組激活(ZGA)。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探索ZGA的秘密,但還不清楚調控這一重要事件的母本轉錄因子。 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小鼠中發現,卵母...
查看詳情
膜內蛋白酶可催化脂質雙分子層內的肽鍵水解,在各種細胞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膜內蛋白酶包括四大類:rhomboid絲氨酸蛋白酶、金屬蛋白酶S2P、Rce1型谷氨酰蛋白酶,和天冬氨酰蛋白酶如信號肽肽酶和γ-分泌酶...
查看詳情
骨肉瘤也叫成骨肉瘤,是較常見的發生在20歲以下的青少年或兒童的一種惡性骨腫瘤,在小兒骨惡性腫瘤中最多見,約為小兒腫瘤的5%。這是一種最具侵襲性的腫瘤,當在晚期轉移階段被確診時,5年生存率僅為15%。在美國...
查看詳情
Jason Chin在其學術生涯中首先接受的是成為一名化學家的教育,之后又是生物學家,但他表示這些都不是他特別感興趣的。他喜歡各種不同觀點結合在一起,“我認為通過與各種新的ideas接觸,拋卻不同學科的偏見能令...
查看詳情
精準醫療是指與患者分子生物病理學特征相匹配的個體化診斷和治療策略,被認為是繼經驗醫學、循證醫學之后的第三次醫學革命。作為一種極為復雜的致命疾病,腫瘤是精準醫療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腫瘤的精準醫療需...
查看詳情
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加州大學、第二軍醫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實驗性結腸炎中REGγ-蛋白酶體與IκBε和NFκB形成了一個調控環路。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2月22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查看詳情
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C. elegans)作為分子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模式生物,已經有50年歷史了,尤其是在衰老研究領域更是被科學家們作為經典的模式動物。 線蟲用于衰老研究實驗,...
查看詳情
在傳統培養皿中研究癌細胞有不少缺陷。這些細胞原本生長在腫瘤三維環境中,而培養皿只能提供二維環境。與腫瘤表面靠近血管的細胞相比,腫瘤中央的細胞更難獲取氧和營養物質。這種微小的位置差異實際上對細胞行為...
查看詳情
根據發表在2月18日《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成年小鼠大腦中的一些神經元塑造了附近星形膠質細胞的一些特征和生理。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和同事們,鑒別出由神經元分泌的一種叫做sonic hedge...
查看詳情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人員成功揭示了一個調控真核細胞染色體穩定性的CDK1-TIP60-Aurora B信號軸,并詳盡闡明了蛋白質磷酸化與乙酰化修飾動態調控Aurora B激酶活性的新機制。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2月1日...
查看詳情
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HIV感染人類免疫細胞會觸發人類和病毒RNA的一種化學修飾——甲基化顯著增加,由此幫助了病毒復制。發表在2月22日《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雜志上的...
查看詳情
誘導多能干細胞(稱為iPSCs)類似于人類胚胎干細胞,這兩種細胞具有獨特的自我更新能力,具有靈活性,能變成人體中的任何細胞。然而,iPSC細胞是由重編程的皮膚或血細胞產生的,并不需要胚胎。 重編程是一個漫...
查看詳情
最近,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解開了有關“一類有前途的新型抗癌藥——稱為nutlins,是如何起作用”的一個秘密,從而為改善未來的癌癥治療鋪平了道路。 Nutlins,在早期臨床試驗中用于治療血癌,由于它們能夠通過...
查看詳情
在許多癌癥中,癌細胞的擴散才是最致命的威脅。人們往往可以通過手術、藥物、化療或者放療成功治療原發瘤,然而一旦癌癥擴散到機體的其他器官就很難再進行遏制。科學家們一直在嘗試阻斷癌細胞的轉移途徑,但目前...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