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試劑盒與膠體金檢測試劑盒的技術原理區別?
日期:2025-07-29 15:14:01
ELISA試劑盒與膠體金檢測試劑盒均基于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但兩者的技術原理、反應流程及信號產生方式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如下:

一、技術原理核心差異
1. ELISA試劑盒(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ELISA的核心是 “酶標記 + 底物顯色”,通過酶對底物的催化反應放大信號,實現對目標物的檢測。其原理可拆解為以下步驟:
固相包被:將抗原或抗體預先固定在固相載體(如聚苯乙烯微孔板)上,形成 “捕獲層”。
樣本反應:加入待檢測樣本(含目標抗原/抗體),樣本中的目標物與固相載體上的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形成 “抗原-抗體復合物”。
酶標結合:加入酶標記的二抗(或酶標記抗原),其與上述復合物特異性結合,使酶被 “錨定” 在固相載體上。常用酶包括辣根過氧化物酶(HRP)、堿性磷酸酶(ALP)等。
底物顯色:加入酶的特異性底物(如 TMB、OPD),酶催化底物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可檢測的顏色變化(如藍色、黃色)。
信號讀取:通過酶標儀測定反應液的吸光度(OD值),吸光度與目標物濃度正相關,可實現定量分析。
2. 膠體金檢測試劑盒
膠體金檢測的核心是 “納米金顆粒標記 + 肉眼可見顯色”,利用膠體金顆粒的物理特性(自身顯色)直接顯示反應結果,無需酶和底物。其原理以最常見的免疫層析法 ** 為例:
膠體金標記:將抗體(或抗原)與膠體金顆粒(直徑 1-100nm 的金納米顆粒,呈紅色)結合,形成 “金標探針”,預先吸附在結合墊上。
樣本層析:待檢測樣本滴加在試紙條的樣本墊上,通過毛細作用向另一端(吸水墊)流動,途中與結合墊上的金標探針結合,形成 “金標探針 - 目標物復合物”。
線帶顯色:復合物流動至檢測線(T線,固定有特異性抗體 / 抗原)時,再次發生特異性結合,金標顆粒在T線處聚集,呈現紅色條帶;未結合的金標探針繼續流動至質控線(C線,固定有抗金標探針抗體),與之結合顯色(確保試紙條有效)。
結果判斷:通過肉眼觀察T線和C線是否顯色,實現定性(或半定量)分析。

二、關鍵技術細節對比
對比維度 | ELISA 試劑盒 | 膠體金檢測試劑盒 |
標記物 | 酶(HRP、ALP 等) | 膠體金顆粒(自身呈紅色,無需額外標記) |
信號產生方式 | 酶催化底物顯色(需底物參與,化學反應) | 金顆粒聚集顯色(物理聚集,無需底物) |
反應載體 | 聚苯乙烯微孔板(固相,靜態反應) | 硝酸纖維素膜(NC 膜,動態層析) |
操作步驟 | 多步孵育(3-4 次,每次 30-60 分鐘)+ 多次洗滌(去除未結合物) | 一步加樣(樣本自行層析),無需洗滌 |
檢測時間 | 較長(1-3 小時) | 快速(5-30 分鐘) |
定量能力 | 可準確定量(通過 OD 值與標準曲線計算濃度) | 多為定性(陽性 / 陰性),部分可半定量 |
靈敏度 | 較高(酶催化放大信號,可檢測 ng 甚至 pg 級) | 中等(無信號放大,多檢測 μg 級) |
背景干擾 | 需嚴格洗滌避免非特異性結合,否則易有背景 | 層析過程可減少非特異性結合,背景較低 |
ELISA通過 酶-底物 的信號放大效應,適合高靈敏度、準確定量的檢測(如激素、病毒抗體定量);而膠體金依賴金顆粒的物理顯色和層析技術,優勢在于快速、操作簡便,適合現場篩查或定性檢測(如早孕試紙、新冠抗原檢測)。兩者的原理差異決定了其在應用場景上的互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