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細胞單倍型移植有了“優化選擇”
日期:2014-08-22 09:23:45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免疫屏障的存在,長期僅限于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相合的情況下進行,但同胞(兄弟姐妹)間僅25% HLA相合幾率。隨著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成為主流,同胞相合供者日漸匱乏,而中華骨髓庫等非血緣供者庫捐獻成功率僅11%。因此,供者來源缺乏是Allo-HSCT領域長期未解決的重大難題。
臨床亟待實現“父母供子女、子女供父母”等單倍型移植。黃曉軍課題組從細胞因子誘導免疫耐受等臨床前期研究逐步建立、完善了國際原創的單倍型移植技術體系——“北京模式”,達到了與人類HLA相合同胞和非血緣供者移植等同的療效。
單倍型的廣泛應用隨之帶來新的科學問題。如一位惡性血液病患者同時擁有父母、HLA不合兄弟姐妹等單倍型供者,如何最優化供者選擇,使惡性血液病患者復發率更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即移植排異)更少、生存率更高?國際上尚缺該問題的系統研究。
課題組在1210例單倍型移植臨床實踐基礎上系統研究發現:
1.年輕、男性供者移植組“移植相關死亡率低、生存率高”。
2.父親較母親供者組“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病率低、移植相關死亡率低、生存率高”。
3.子女較同胞供者組“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病率低”。
4.父親較姐姐供者組“移植相關死亡率低、生存率高”。
5.非母系遺傳抗原(NIMA)不合同胞較父親、非父系遺傳抗原(NIPA)同胞供者組“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病率低”,從而建立了單倍型移植供者“優化選擇法則”。
《Blood》述評
與非血緣移植中HLA配型是供者選擇首要原則不同,親緣單倍型移植中供者選擇對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相關死亡、復發率意義重大。
迄今對于供者年齡、性別、親緣關系等選擇原則知之甚少,而這篇研究論文在大量臨床病例基礎上提出的供者選擇法則,可有效降低移植合并癥發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該法則應在其他單倍型移植模式中進一步驗證。鑒于“北京模式”覆蓋全球50%以上單倍型移植病例,這對改善大量患者生存具有重要影響。
上一篇: Cell子刊:心臟再生細胞匿身何處
下一篇: 新研究發現流感癥狀惡化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