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新文章聚焦罕見致命癌癥
日期:2016-03-01 09:02:35
由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和德國癌癥研究中心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分子分析有可能改善一種罕見腦瘤的分類與診斷,并推動精準施藥。
該國際研究小組利用分子技術鑒別出了這種罕見腦瘤4種可能的新亞型,這為更準確地診斷這一難治性癌癥及定身定制治療方案奠定了基礎。研究結果發布在2月25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病理學系教授David Ellison博士,和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的Marcel Kool與Andrey Korshunov是這篇論文的共同資深作者。
這項研究對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CNS-PNET)的遺傳變異和其他的分子特征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分析。這些罕見的侵襲性腫瘤發生于兒童和成人,最常在幼兒身上確診,占兒童腦瘤的大約1%。
CNS-PNET腫瘤起源于中樞神經系統中極其不成熟及未分化的組織。利用當前的顯微鏡技術難于診斷這些腫瘤,由此阻礙了開發出精準醫藥來改善長期生存率。當前年輕CNS-PNET腫瘤患者確診后的5年生存率大約為40%。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一些分子技術比較了來自323個被歸類為CNS-PNET的腫瘤和211個其他明確定義腦腫瘤的組織。
研究人員分析了CNS-PNETs和其他已確定特征的腦腫瘤的DNA甲基化模式。這樣的甲基化分析被認為可以反映腫瘤的細胞起源,及提供具有相似顯微形態腫瘤間密切關系的信息。基于甲基化組圖譜,61%的CNS-PNET腫瘤被重新分類為不同的腦腫瘤,包括高分級神經膠質瘤、室管膜瘤和非典型畸胎/桿狀瘤(AT/RTs)。在許多的情形下,重新分類表明一種完全不同的治療。分析其余的CNS-PNET腫瘤發現,基于它們的甲基化譜大多數歸于4種不同亞群其中的一個,每一個亞群都具有獨特的頻發遺傳變異,包括基因重排、缺失與擴增。
另外的分析證實,甲基化譜與4種分子相異CNS-PNET腫瘤亞群其他的遺傳特征有關聯。相比之下,利用顯微鏡技術難以區分來自這些亞群的某些腫瘤。
對4種可能的新CNS-PNET亞型進行DNA和RNA測序,揭示出了亞群特異性的標志突變,包括基因缺失、擴增或重排。分析基因表達數據鑒別出了腫瘤細胞中遭到破壞的信號通路其他一些亞群特異性差異。這些以基因改變為特征的信號通路破壞有可能成為藥物開發的靶點。
在患者的年齡和性別及治療結果方面這些腫瘤亞群也顯示差異。研究結果表明了這些腫瘤也會對不同的靶向治療做出響應。
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病理學系的Brent Orr博士說:“在未來,這些研究結果應該會幫助我們將患者分配到適合的臨床試驗中,改善臨床試驗的設計,尤其是開發出精準醫藥來靶向新鑒別的遺傳改變。”
近年科學家們在罕見癌癥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不少研究突破。2012年9月,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遺傳突變似乎增加了腫瘤中的紅細胞生成。基于對來自罕見內分泌腫瘤組織的分析,這一研究發現有可能幫助闡明一些腫瘤生成新的血液供應來維持它們生長的機制。
2013年3月,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第一次成功阻斷了一種無法治愈的人類癌癥小鼠模型中的腫瘤發展。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Cell雜志上。
2014年12月,由第二軍醫大學,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等處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揭示了一種罕見癌癥:肝內膽管細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突變圖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的研究成果將有助于識別這些突變如何影響基因和信號途徑,研發出早期更精確診斷的方法,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下一篇: 免疫細胞“開關”帶來抗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