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PNAS:利用DNA圖譜診斷癌癥
日期:2015-09-22 09:02:09
作為無創產前診斷等相關領域技術的首創者,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Dennis Lo)教授最早就曾發現孕婦外周血中存在“漂流”的胎兒DNA,也就是說,假設每毫升母親樣品相當于1000個基因組,則總共含有1900條母親的21號染色體,100條整倍體胎兒的21號染色體或150條21三體胎兒的21號染色體。如果診斷醫生發現DNA樣品中存在50條染色體的差異,那么他需要對數十萬個分子進行計數,以提高鑒別能力。
自上個世紀盧教授揭示了這一重要理論基礎后,其研究組也在相關研究領域越走越遠,他曾指出通過這種方法,整個胎兒基因組或者患者基因組都能測序,并且可以利用一種定量方法來搜索有害突變,近期盧教授研究組就公布了一種新方法,能檢測不同組織中血漿DNA的差異(甲基化測序),并由此通過識別血漿DNA,找到基因組變異的組織來源,這種液體活檢的方法能減少診斷的創傷性,并用于癌癥診斷檢測,無創產前診斷,以及移植后的監測。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21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腫瘤癌癥的檢測根據不同腫瘤的類型,其診斷治療的方法并不相同,但是一般來說診斷并不容易,特別是檢測腫瘤自身的突變所需的前提條件也比較多。不少研究指出,癌癥患者的血漿中含有攜帶腫瘤的基因突變和腫瘤負荷信息的無細胞腫瘤DNA,如果能通過鑒定血漿中DNA的突變,那么就可以利用液體活檢來無創診斷癌癥了,但要利用全部基因的測序來檢測循環DNA中的癌癥基因突變,也不是理想的方法。
為此,盧教授研究組報道了一種新的非侵入式檢測方法,通過全基因組甲基測序繪制DNA組織圖譜,從而利用血漿DNA檢測,鑒別其中的基因組突變組織來源,這種方法未來也許可以用于癌癥診斷檢測,無創產前診斷,以及移植后的監測。
此次關于循環癌癥DNA檢測的研究也發表了不少,如瑞士的科學家就對1162份匹配的組織和血液樣本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血液檢測手段和標準的組織檢測方法得到的結果有89%的一致性,而且血液檢測可以鑒別出一半的EGFR突變患者,而組織檢測的敏感性僅為46%。
研究人員表示對于癌癥患者而言,無細胞的血液DNA檢測是一種有效的工具來幫助檢測腫瘤組織的遺傳改變,相關的研究結果也可以幫助科學家們證實,在幾乎一半的肺癌患者血液或血漿中中可以直接檢測到其攜帶的EGFR突變。
還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也分析了血漿DNA作為食道癌術前轉移和術后殘留/復發的標志物的靈敏性和特異性。科學家測量了45位食道癌病人和44位健康志愿者體內血漿DNA的含量,此外,研究小組還測量了31位患者的血清CEA濃度。
結果發現,相比CEA,血漿DNA在檢測那些無法被外科手術去除的癌癥方面靈敏度更好,血漿DNA的靈敏度為100%,CEA為40%。并且血漿DNA在檢測食道癌復發方面也比CEA靈敏度高(分別為100%和33%)。所有癌癥復發的患者血漿DNA濃度都有所上升,而且血漿DNA正常的患者全都沒有復發。對于67%的復發患者而言,其血漿DNA濃度上升早于臨床證據出現,而對于CEA而言,這一數字僅有17%。
因此可以說血漿DNA對于診斷癌癥,還有復發病人有重要價值,相信未來通過更多的實驗驗證,我們將能充分將這種新技術應用于多個方面。
上一篇: 中外學者聚焦中國的轉基因困境
下一篇: DNA修復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