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長端粒究竟是福還是禍
日期:2014-06-10 08:58:51
端粒是位于染色體末端的保護性結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縮短,許多科學家認為較長的端粒可以避免細胞衰老,讓細胞更健康。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領導的一項基因組研究指出,兩個與長端粒有關的常見基因突變,會使一種致命腦瘤(神經膠質瘤Gliomas)的風險顯著增加。這項研究于六月八日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這兩個基因突變分別是TERT和TERC,據統計大約有51%的人攜帶TERT,72%的人攜帶TERC。神經膠質瘤是一種相對少見的致命癌癥,有這么多人攜帶風險基因是很不尋常的。研究人員認為,在這些攜帶者中較長端粒帶來的好處勝過了突變帶來的風險。
“神經膠質瘤不會那么容易出現,因為大腦中存在著阻礙神經膠質瘤發展的保護性機制,”文章的資深作者 Margaret Wrensch說。
英國萊斯特大學對大約四萬人的端粒長度進行了基因組分析,這些數據顯示,較短端粒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增加有關。這說明,在端粒長度帶來的禍與福之間,存在著某種遺傳學平衡。
“總的來說較長端粒可能是有益的,它能降低許多健康風險并延緩衰老。不過端粒較長也會允許一些細胞活得過于長久,而細胞永生不死是癌癥的一個重要標志,”文章的第一作者,助理教授Kyle M. Walsh說。
UCSF和Mayo診所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644名神經膠質瘤患者和7,736名健康人的基因組數據。此前UCSF的研究曾經將TERT與神經膠質瘤關聯在一起,現在這項新研究證實了這一關聯,同時還發現TERC也是神經膠質瘤的一個風險因子。這兩個基因都有調控端粒酶活性的作用,端粒酶負責維持端粒的長度研究團隊又對萊斯特大學的數據進行了分析了,發現TERT和TERC突變的確與更長的端粒有關。
UCSF的Elizabeth Blackburn曾因端粒和端粒酶研究,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然而人們發現,解析端粒長度與疾病之間的關系并不那么容易。在許多研究中,較長端粒被認為是健康的標志。例如,Blackburn等人曾發現,長期處于壓力條件下的個體端粒更短。
但另一方面,癌細胞通過維持端粒長度使自己長生不死。制藥公司也一直在尋求特異性靶標腫瘤端粒酶的藥物,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令癌細胞死亡。
Walsh指出,這項新研究不僅適用于神經膠質瘤,因為TERT突變也涉及了肺癌、前列腺癌、睪丸癌和乳腺癌,而TERC突變則涉及了白血病、大腸癌和多發性骨髓瘤。TERT和TERC同時突變還會提高特發性肺纖維化的風險,這是一種進程性的肺部疾病。作者們總結道,較長和較短的端粒都有可能致病,這取決于你研究的是哪一種疾病。
上一篇: 有助于對抗抑郁癥的小分子
下一篇: Science:幻聽是如何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