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驚人發現:血凝塊能吸收細菌毒素
日期:2013-12-13 09:21:42
在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中,血液凝結包括聚集的血小板血栓的形成(細胞凝塊)和由凝塊的結構蛋白聚合形成的細胞外纖維狀凝塊,即哺乳動物中的纖維蛋白、甲殼類動物中的血漿脂蛋白和馬蹄蟹(Limulus polyphemus)中的凝固素。這些凝塊的功能是止血,另外,細胞外凝塊還通過提供一種消極的抗菌障礙和微生物截留裝置,發揮先天免疫系統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皮膚的傷口部位。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UC)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龍蝦的血漿脂蛋白凝塊、馬蹄蟹的凝固素、哺乳動物(人和小鼠)的血小板血栓和纖維蛋白凝塊,除了具有這些消極的免疫功能之外,還能夠捕獲脂多糖,吸收細菌毒素,在保護身體免受細菌的致命影響中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這項研究發表在12月2日的PLOS ONE雜志上。
本文的資深作者、UC戴維斯分校的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Peter Armstrong說:“這對動物用來保護自身抗擊毒素引發的敗血癥的防衛短名單,是一個重要的補充。”
即使有現代抗生素,由細菌性感染引起的敗血性休克,在美國每年折磨著大約300,000人,具有30%到50%的死亡率。敗血性休克是由革蘭氏陰性菌引起,這種細菌釋放一種稱為脂多糖或內毒素的毒素。少量的脂多糖能誘發炎癥反應。當這些細菌感染失控時,脂多糖就會通過血流,造成器官和組織災難性的損害。
這些毒素,能夠在不同的動物物種中引起疾病——脂多糖對馬蹄蟹和龍蝦同樣有害,盡管在數以百萬年的進化中,這些物種已經與人類分離。在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中,專門的血細胞和蛋白纖維混合,會快速形成血凝塊。節肢動物如馬蹄蟹和龍蝦,也能利用不同組合的細胞和蛋白,形成響應損傷的血凝塊。
血凝塊保護傷口和幫助傷口愈合,阻止血液或體液滲出,形成一道物理屏障,使細菌糾纏在一起,阻止其進入體內。這項新研究表明,血凝塊也能積極地吸收脂多糖,減少其從傷口到體內的釋放,在體內脂多糖能引發疾病甚至死亡。
Armstrong的實驗室以前已經開發了熒光標記,并指出,一個脂多糖樣分子存在于葉綠體內——綠色植物細胞內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構,被認為起源于細菌的細胞結構。因為Armstrong也研究血凝塊在抗感染中的作用,他決定在已經暴露細菌或細菌性脂多糖的血凝塊中,測試相同的技術。結果顯示,熒光探針照亮了凝塊,表明凝塊纖維在其表面結合了脂多糖。
Armstrong和UC戴維斯分校的同事Margaret Armstrong、喬治華盛頓大學的Frederick Rickles,研究了來自人類、小鼠、馬蹄蟹和龍蝦的血凝塊或等價物。他們發現,在所有四個物種中,熒光標記的脂多糖能夠結合到血凝塊的纖維上。毒素貼附的太過于緊密,以至于不易通過化學處理將其去除。
在Beth Deaconess醫學中心和哈佛大學Bruce Furie博士的實驗室公休假期間,Armstrong也能在活體小鼠血管內拍攝到血凝塊,表明這些活體內凝塊,實時地吸收了脂多糖。他說,這些活體實驗證實了臺面觀察,為敗血癥病理學提供了新的見解。
敗血性休克的一個致命后果是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發生這個后果時,血凝塊快速遍及體內形成。但是,這項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一個小的局部尺度上,這可能是抗敗血癥的保護機制的一部分——這些血管內凝塊能從血液中吸收大量脂多糖。他們也指出,血凝塊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屏障,在保護機體免受感染中也發揮著積極和能動的作用。
上一篇: Cell子刊:Wnt通路可治療脫發
下一篇: 癌細胞中關鍵的細胞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