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阻斷癌細胞的通訊之路
日期:2013-10-21 10:20:50
來自隆德大學的癌癥研究人員發現了外吐小體(exosome)進入癌細胞的路徑,在細胞中它們刺激了惡性腫瘤形成。他們還在實驗模型系統中成功阻斷了這一攝取路線,阻止了外吐小體激活癌細胞。
該研究小組探討了癌細胞與周圍細胞的通訊機制,以及這一機制是如何促進惡性腫瘤形成的。其目的是通過破壞這種通訊來嘗試抑制腫瘤。這一研究的焦點是“外吐小體”,這一病毒樣的小顆粒充當了細胞之間遺傳物質和蛋白質的“運輸包裹”。
近幾年來這一領域的研究人員已經證實了外吐小體在腫瘤微環境中的重要性,證明當終止癌細胞中的外吐小體生成時腫瘤形成會停止。
“然而,在臨床情況下很難在患者中達到這一效應。進入細胞的攝取路徑是近期該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外吐小體是如何進入到受體細胞的?這就是我們的研究發現,”該研究小組的領導者、隆德大學臨床腫瘤學教授Mattias Belting說。
研究人員發現了外吐小體從發送細胞到達接收細胞的經歷,以及接收細胞是如何捕獲和攝入外吐小體的。他們還找到了一種方法來阻斷接受細胞的攝取途徑。
“當我們阻斷進入細胞的路徑時,我們也阻斷了外吐小體的功能效應。這意味著這一進入路徑似乎是未來癌癥治療一個非常有趣的焦點,”Mattias Belting說。
在當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證實類肝素硫酸蛋白聚糖充當了外吐小體的受體,將它們攜帶到了細胞中。是蛋白聚糖的糖鏈——硫酸類肝素在細胞表面捕獲了外吐小體。
“以往的研究證實硫酸類肝素在細胞攝取不同的病毒,如HIV和皰疹病毒中發揮了作用。就這樣,外吐小體像病毒感染傳播一樣利用了這一機制,”研究的第一作者、Belting研究小組博士生Helena Christianson說。
今年早些時候,Mattias Belting和同事們在發表于PNAS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揭示了,他們如何設法從來自腦腫瘤患者的血液樣本中分離出了外吐小體。分析結果表明,外吐小體的內容物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密切反映了腫瘤的特性。
“外吐小體研究是一項相對較新的、令人興奮的研究。隨著我們對它們的了解增多,發現外吐小體有著顯著的潛力作為各種癌癥的生物標記物及治療靶點,”Mattias Belting說。
上一篇: Science闡析睡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