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腫瘤背后的禍首
日期:2013-10-16 09:30:10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一種女性腫瘤,近年來在了解這類腫瘤的起始和生長機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發表在10月3日《新英格蘭醫學》(NEJM)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綜述了有關孕酮、干細胞和腫瘤突變在子宮肌瘤中所起作用的最新研究進展,為研究和藥物開發指出了新方向。
論文的作者、美國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及西北紀念醫院婦產科學教授Serdar Bulun博士說:“這些研究發現代表了我們探討新治療的思維模式的轉變?!?SPAN lang=EN-US>
Bulun針對孕酮和腫瘤干細胞操控失控性生長的機制所展開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形成了關于這些腫瘤的新思路。
Bulun說:“這將改變人們在研究和藥物開發中思考肌瘤的方式。他們現在將會把靶標確定為干細胞、生長因子和孕酮之間的這種相互串擾,特異性地靶向肌瘤中僅1-5%的細胞。在過去,當我們嘗試采用一種鳥槍法縮小這些腫瘤時,是無差別性地去影響100%的細胞;隨后這種治療策略會減低效果,并引起諸如潮熱、骨質流失等嚴重的副作用。如果你是以一種激光樣銳利的方式來靶向腫瘤干細胞群,那么則更有可能取得成功,且副作用極小。”
當女性的年齡到達50歲時,近70%的白人婦女和超過80%的黑人婦女體內至少會有1個纖維瘤;其中15-30%的婦女會出現嚴重的癥狀。確診時,黑人婦女的子宮肌瘤比白人婦女的子宮肌瘤要顯著大得多,且確診年齡更早,癥狀更嚴重,腫瘤較長時間維持生長。
在美國每年大約有20萬例子宮切除術、3萬例子宮肌瘤切除術和數以千計的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術以及高功率聚焦超聲操作完成,以切除或是破壞子宮肌瘤。這些腫瘤的年經濟負擔據估計在59-344億美元之間。
2009年,Bulun和來自西北大學的同事們Julie Kim、Debabrata Chakravarti、Erica Marsh、Takeshi Kurita和JianJun Wei,以及來自伊利諾大學的Romana Nowak獲得了P01資金資助,負擔由國立衛生研究院支持的、美國唯一的綜合子宮肌瘤研究中心的費用。2010年,Kurita領導Feinberg的科學家們,在一項研究發現中重新定義了雌激素和孕酮的作用,為獲得重大的研究發現創造了條件。這篇發表在《Endocrinology》雜志上的論文提供了證據表明,雌激素對子宮肌瘤形成起的是放任作用而非因果作用。這一性激素發揮作用,為子宮組織響應孕酮和孕酮受體做好了準備,并且它促進了腫瘤的生長。
“通過確定一種合理的腫瘤生長機制,我們的研究工作觸動了該領域開發出了一種藥物,目前該藥物已在歐盟和加拿大獲得批準上市。兩篇發表在2012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論文驗證了孕酮的作用,證實了一種抗孕酮藥物治療肌瘤的效力,”Bulun說。
Bulun認為,如果該藥在不久的將來進入到美國,它將是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第一次提供一種新藥來對對抗子宮肌瘤。
盡管對于子宮肌瘤的細胞起源仍不清楚,一些觀察結果支持了這一觀點:即每個纖維瘤都是由一個成體干細胞轉化而來。
在2011年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一種體細胞單基因缺陷被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的子宮肌瘤中。這組突變影響了MED12的編碼基因,盡管還不是很清楚,這一基因在80%的肌瘤中都存在突變。
2012年,Bulun實驗室在《PLOS ONE》雜志上一篇論文中揭示,人類子宮肌瘤的生長依賴于雌激素和孕酮,也需要干細胞的存在,這些細胞僅構成了腫瘤的1%。更為重要的是,Bulun小組報告稱,肌瘤干細胞而非來自周圍子宮組織的干細胞攜帶了MED12突變。
Bulun認為,科學家們現在將會去尋求開發一些治療策略來靶向存在于子宮肌瘤中的小干細胞群,以致力開發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案。
上一篇: 長非編碼RNA生物特征研究與分析
下一篇: Nature揭秘細菌神秘的“冶金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