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醫學:“細胞塵埃”與癌,以小檢大
日期:2012-11-12 09:14:12
微囊泡microvesicle是細胞分泌的微小囊泡,含有特異的生物活性分子,可稱得上是微縮版的細胞。癌細胞釋放出的微囊泡比正常細胞還多,研究人員就此開發了一種通過檢測微囊泡的癌癥診斷方法。麻省總醫院MGH系統生物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將納米技術和新型NMR設備結合起來,能夠簡便地在一滴血中檢測腦癌細胞所釋放的微囊泡,從而進行疾病診斷和監控。
“約三四十年前,人們在血液中注意到了微囊泡,不過一開始它們被認為只是一些碎片或者‘細胞塵埃’”,該文章的資深作者之一,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Hakho Lee解釋道。“但近來研究顯示,這些微囊泡實際上含有與其母細胞相同的生物學指標。”
人們曾認為改善癌癥診斷的關鍵是循環腫瘤細胞CTC,但研究人員指出CTC的關鍵問題在于它們極其罕見,要在血液中檢測不啻于大海撈針。但微囊泡在血液循環中的豐度很高,且其大小足以穿越血腦屏障,意味著可以利用它們來檢測和監控腦癌。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常見也是最具侵襲性的人類腦癌。到確診的時候,患者一般只剩下15個月不到的壽命。目前治療該疾病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準確監控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再次之前,診斷和監控GBM的唯一方法就是組織學活檢,這很難做到長期監控也并不實用。為此,研究人員開發了這項可以輕松監控疾病進程的血液檢測技術。
研究人員指出,微囊泡非常小,適用的檢測技術并不多。他們使用納米技術對微囊泡進行磁性標記,并對之前用于癌細胞檢測的小型手持NMR進行了改進。通過這項技術,研究人員成功在小鼠GBM模型中檢測了腫瘤微囊泡,并最終將其用于檢測GBM患者。
研究人員指出,微囊泡是相當可靠的指標,它們不僅穩定而且豐度高,對治療藥物也相當敏感。他們已經在動物模型和患者中成功進行了監控,觀察到在血液中癌癥相關微囊泡的數量隨治療的進行而變化。他們甚至在腫瘤大小變化前就檢測到了微囊泡的減少。研究顯示,微囊泡可作為癌癥治療效果的先兆。
此外,其他現有檢測方式耗時長,樣品量需求較大,而且需要專業人士操作。而這一新技術不僅檢測精確度高,而且相當快捷簡便,醫生們只需在診所里采得一點血樣就可以即刻得到結果。該研究團隊正在拓展這一技術的應用,將其用于其他癌癥類型以及細菌感染等疾病。目前已有一些臨床研究正在進行,研究人員希望能夠最終將這一技術商業化。
上一篇: 防治心臟病新招迭出
下一篇: 中科院Nature子刊iPS細胞理想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