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學專家發現造血干細胞發育新位點
日期:2012-11-08 07:30:08
解放軍307醫院腫瘤學研究室主任劉兵課題組和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楊曉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哺乳動物造血系統的起源研究中,發現小鼠胚胎頭部是造血干細胞發育的新位點。這一研究成果于11月2日以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干細胞》(《Cell Stem Cell》)。該雜志為《細胞》子刊,2011年影響因子25.4。這是軍隊科研人員在該雜志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
造血干細胞的胚胎起源是干細胞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一直存在爭議。近20年來,主流學術觀點認為:胚胎尾側的主動脈—性腺—中腎區(AGM區)是小鼠胚內唯一產生造血干細胞的區域。盡管有證據提示頭側造血活性的存在,卻一直缺乏系統性研究。
為深入分析胚胎頭部的造血活動,課題組成員進行了系統的體內和體外造血活性的檢測。令人驚喜的是,通過長達一年的移植實驗,研究顯示小鼠胚胎10.5—11.5天的頭部細胞與AGM區細胞相似,能長期、高效重建致死劑量照射小鼠的整個造血系統,表明其具有標準的造血干細胞潛能,早于其在胚胎循環血中的出現。進一步的形態學分析表明,胚胎腦部的血管腔中存在“出芽”的血細胞簇,提示腦血管內皮細胞有生血的活動。繼而,通過純化的內皮細胞功能分析以及可誘導的內皮細胞命運示蹤等手段,確認腦血管內皮細胞具有產生造血細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利用一種獨特的腦血管內皮細胞特異性Cre重組酶轉基因小鼠,發現腦血管內皮細胞不僅可以原位產生造血細胞,并且貢獻了成體的造血干細胞及各類成熟造血細胞。其造血干細胞命運的證實無疑是最具說服力的生理證據。評審專家認為:該研究闡明了一個之前遺漏的非常重要的造血干細胞發生位點。
上一篇: PNAS:癌細胞分析新技術
下一篇: 美研究顯示高血壓會加速大腦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