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測序為個體化癌癥治療奠定基礎(上)
日期:2012-04-04 08:32:51
近日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利用強大的DNA測序技術不僅確定了一位癌癥患者的根源基因突變——被視為是個體化癌癥治療的關鍵,并且繪制了疾病的基因演變圖譜,監控了對于治療的反應。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基因組研究所主任Elaine Mardis 說:“我們正通過測序腫瘤樣品尋找臨床相關的資料開展發現取向(discovery-oriented)的研究。基因組測試可在患者治療的多個時間點發揮功用,以鑒別腫瘤基因組中的‘驅動’突變,并確定攜帶這些突變的細胞是否已被治療清除。”
Mardis在4月1日芝加哥召開的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度會議開幕式上表示這項研究正在幫助指導設計未來癌癥臨床試驗,在試驗中治療決策主要基于測序的結果。Mardis還是醫學院塞特癌癥中心(Siteman Cancer Center)和巴恩斯-猶太醫院(Barnes-Jewish Hospital)的成員。
迄今為止,Mardis和她的同事們已經對來自700多名癌癥患者的腫瘤細胞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通過比對癌癥患者腫瘤細胞與健康細胞的遺傳序列,她們可以找出每個患者腫瘤潛在的突變。
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測序獲得的信息,根據腫瘤的基因組成而非腫瘤部位對其進行了重新分類。例如在乳腺癌患者中,Mardis及同事發現了大量驅動基因突變,而這些基因以前從未顯示與乳腺癌相關。
其中一些基因已被確定存在于前列腺癌、結腸癌、肺癌或皮膚癌,以及白血病和其他癌癥中。靶向這些基因突變的藥物,包括伊馬替尼(imatinib)、魯索利替尼(ruxoliti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雖尚未獲準用于治療乳腺癌,但也都已經上市用于治療其他癌癥。
“我們正在多種腫瘤類型中尋找已上市藥物可能潛在靶向的基因突變,”Mardis說。
Mardis認為腫瘤學家評估個體化癌癥治療的潛在利益還需要進行模式轉換。盡管臨床試驗通常涉及了隨機安排患者接受特定的治療方案,然而個體化醫療方法還需要基于每位患者腫瘤的潛在突變來選擇藥物。
Mardis承認:“可為每位患者提供的所有治療方案并不一定適合精心設計的臨床試驗。我們還需要更多的靈活性。”
在癌癥過程中,基因突變的發展也可能對治療決策具重要的意義。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Mardis和她的研究小組繪制了白血病的遺傳進化圖譜,發現的一些線索表明癌癥應該靶向性針對疾病早期形成的突變。
下接:DNA測序為個體化癌癥治療奠定基礎(下)
上一篇: 《自然》:研究揭示端粒酶“塑形”方式
下一篇: DNA測序為個體化癌癥治療奠定基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