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大成功克隆水稻不育基因
日期:2012-02-09 09:10:57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團隊的一項新成果被刊載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該團隊成功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使雜交水稻的發展跨入一個新階段。2月1日,張啟發和他的團隊向筆者講述了歷時25年的科研“長跑”。
25年磨一劍
現任華農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張啟發和他的團隊為pms3的研究投入了25年的時間。1987年,“克隆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正式立項。
據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丁寄花博士介紹,1973年,在仙桃發現了光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它是極其寶貴的水稻遺傳資源,可利用它的特點生產雜交種,被稱為“兩系”雜交稻。與傳統的“三系”雜交稻相比,簡化了雜交育種和制種程序,降低了種子成本,并且配組自由,能充分發揮雜種優勢。湖北省專家對其進行了大量研究,1987年納入國家863計劃。但是,控制雜交稻培育的關鍵基因是什么,能否進行克隆,一直是張啟發團隊苦心鉆研的課題。
談及艱辛的研究過程,張啟發的同事回憶起了一件往事。由于這種雜交稻主要受光照影響,為了探究其中的奧秘,張啟發日以繼夜地采集水稻樣本。由于水稻離土后會馬上發生變化,需要迅速地放入冷庫里。于是,在酷暑下來來回回進出冷庫10多次,一向身體很好的張啟發病倒了。
“科學來不得急功近利”
張啟發感嘆道,從1987年開始,這個課題花費了他25年的時間,每年都有研究生進行攻關研究,但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才讓團隊順利地完成這個科研項目,取得成果。 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為糧食增產做出了巨大貢獻,以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為基礎培育“兩系”雜交稻的成功,更使雜交水稻的發展跨入一個新階段。然而,基因pms3的發現與克隆,其科學意義遠遠大于實際意義,為今后科學家對非編碼序列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并將成為科學研究的新熱點。
問及如何看待近年來大學生熱衷于科研的現象,他告訴筆者:“科學來不得一點急功近利,希望這個科研項目的成功,能夠為年輕人帶來些啟發,那就是如何看待科學,不要期望今天立項明天就會抱來一個‘金娃娃’。”
下一篇: 美10歲女生拼出新分子結構將研發新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