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JBC文章解析腸病“首惡”分子
日期:2012-01-09 08:52:22
近日來自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員醫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深入解析了炎性腸病的“首惡分子”——白細胞介素-23(IL-23)引發細胞“內亂”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Interleukin-23 suppresses IL-10 in the intestin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在線發表在美國生物化學權威雜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消化疾病臨床醫學中心的劉占舉教授,其長期從事消化系疾病包括炎癥性腸病、肝臟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例損傷機制研究,以其突出的研究成果榮獲比利時Flemish政府胃腸病學會青年研究獎,美國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基金會青年研究獎等獎勵。已發表科研論文200余篇,其中約40篇論文被SCI收錄。
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炎癥性腸病的癥狀與腸道感染性疾病類似,患者大多有腹痛、腹瀉、黏液便、血便等癥狀。唯一的不同在于引發炎癥的關鍵因素不同,前者是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后者則是自身免疫反應。對原本和諧的機體來說,自身免疫反應不啻于一場“內亂”。本該一致對外的免疫細胞和免疫物質,轉而攻擊正常的腸黏膜,后果自然十分慘烈。目前臨床使用較多的是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通過減輕炎癥反應來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重癥患者單單使用氨基水楊酸類藥物收效甚微,往往還要加用糖皮質激素。患者長期使用激素藥的后果是不得不同時承受疾病和藥物副作用的雙重煎熬。
自身免疫引發的炎癥反應只是疾病的表象,只有從細胞甚至分子水平揭示病理過程,才能為臨床有效治療指明方向。在此前的研究中,劉占舉教授領銜的團隊揭示了IL-23是引發腸黏膜細胞“內亂”的“首惡分子”。
在新文章中,劉占舉教授和蘇婧玲醫師等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在炎癥性腸病患者腸黏膜組織內白細胞介素23(IL-23)陽性細胞表達顯著升高,IL-23進一步抑制腸黏膜組織內IL-10和IgA的表達,阻止腸黏膜屏障恢復,從而造成腸黏膜通透性改變,導致腸黏膜炎癥發生。
本研究進一步證實IL-23在炎癥性腸病發生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促炎癥效應,為將來靶向阻斷IL-23生物學活性治療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上一篇: 新藥物或可治療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