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細胞內亂“首惡分子”
日期:2011-07-15 08:50:48
這一研究的是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消化疾病臨床醫學中心的劉占舉教授,其長期從事消化系疾病包括炎癥性腸病、肝臟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例損傷機制研究,以其突出的研究成果榮獲比利時Flemish政府胃腸病學會青年研究獎,美國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基金會青年研究獎等獎勵。已發表科研論文200余篇,其中約40篇論文被SCI收錄。
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炎癥性腸病的癥狀與腸道感染性疾病類似,患者大多有腹痛、腹瀉、黏液便、血便等癥狀。唯一的不同在于引發炎癥的關鍵因素不同,前者是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后者則是自身免疫反應。對原本和諧的機體來說,自身免疫反應不啻于一場“內亂”。本該一致對外的免疫細胞和免疫物質,轉而攻擊正常的腸黏膜,后果自然十分慘烈。目前臨床使用較多的是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通過減輕炎癥反應來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重癥患者單單使用氨基水楊酸類藥物收效甚微,往往還要加用糖皮質激素。患者長期使用激素藥的后果是不得不同時承受疾病和藥物副作用的雙重煎熬。
自身免疫引發的炎癥反應只是疾病的表象,只有從細胞甚至分子水平揭示病理過程,才能為臨床有效治療指明方向。劉占舉教授領銜的團隊在研究中發現了引發腸黏膜細胞“內亂”的“首惡分子”——IL-23,并深入解析了IL-23的分子作用機制。研究人員通過免疫組化及實時定量PCR技術證實IL-23在IBD患者的炎性粘膜中呈高水平表達,IL-23表達增高可促使腸上皮內淋巴細胞(IEL)及NK細胞激活產生細胞毒性作用,同時刺激IBD PB- 和 LP-T細胞分泌高水平的IFN-γ, TNF, IL-2和 IL-17A等炎性因子,從而促使IBD PB- 和 LP- CD4+ T細胞分化為Th17細胞。研究結果表明IL-23在誘導IEL細胞、NK細胞和T細胞激活,促炎性細胞因子及Th17細胞分化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據介紹,“白細胞介素”是由人體白細胞合成的一類物質,分泌到細胞外可起到傳遞免疫信息、激活免疫細胞、激發炎癥反應等作用。白細胞介素是個大家族,目前共發現35個成員,每個成員都有其獨特的生理作用。IL-23在炎癥性腸病發病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它能夠促進免疫細胞的分化,使機理合成大量的炎性物質等。而這一切都使炎癥性腸病遷延不愈。新研究發現揭示了IL-23在炎癥性腸病的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從而為治療這一疾病提供了一個有潛力的治療靶點。
上一篇: 新型疫苗具有針對腦膜炎的廣譜保護能力
下一篇: 研究發現腫瘤細胞周期調控關鍵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