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從分子系統學角度為部分哺乳動物“尋根”
日期:2011-07-06 08:37:54
小熊貓是姓“熊”,還是姓“貓”?馬來熊和熊科的哪個物種關系更親?老虎和豹子誰最早從豹屬種中分化出來?
中科院院士張亞平和云南大學于黎研究員、羅靜副教授等科研人員,瞄準“生命之樹”這個全球關注的問題,從分子系統學的角度,對真獸類若干類群的系統演化及歷史生物地理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讓這些有趣的問題得到了科學解答。7月4日,他們的成果獲得了2010年度云南省科技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真獸類是一切有胎盤的哺乳動物的總稱。據估計,全世界目前有5500種哺乳動物,分為約20個目。然而,不同類群動物之間在進化上有何聯系?哪些類群之間的關系很緊密?哪些類群之間的關系很遠?哪個類群較為原始?哪個類群較為進化?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積極研究。
自1996年以來,張亞平和于黎、羅靜等科研人員,針對真獸類20個目之間的進化關系及其中大熊貓所屬的食肉目、人類和金絲猴所屬的靈長目、嚙齒目、兔型目和偶蹄目5個目中重要類群的系統分類、進化等,用分子系統學的方法進行了研究。項目組第一次全面、高置信度、成功地建立了真獸類主要類群的進化關系,確定了4個總目;回答了小熊貓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浣熊科和鼬科的姐妹群;懶熊和馬來熊關系更為親近;貓科中的豹屬,虎最早分化,接著是美洲豹和非洲獅,最后才是金錢豹和雪豹。項目組針對中國兔屬物種系統發育和疣猴亞科系統進化關系重建的研究,填補了國內外在相關研究上的空白,回答了中國野兔的分化問題和疣猴亞科的起源及擴散問題。
據項目主要承擔人于黎研究員介紹,項目成果填充了部分真獸類哺乳動物進化史上的重要空白,而且對以前所知的一些進化關系進行的重新定位,為國家珍稀瀕危動物保護以及資源動物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上一篇: 發展生物能源不需要犧牲糧食安全
下一篇: 光遺傳學技術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