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標記的作用被過分夸大
日期:2011-06-02 08:49:17
生物標記是指近年來隨著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而提出的一類細胞生物特征性標記,例如某個基因或蛋白質的活性。生物標記不僅可從分子水平探討發病機制,在準確、敏感地評價早期、低水平的損害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提供疾病早期預警,還可在很大程度上為臨床醫生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預測療效提供依據。
盡管研究人員一直在致力于發現可靠的生物標記,然而如今這一研究領域充斥著的卻只是那些最初顯示巨大潛力,但卻在更深入的核查中被徹底否決的生物標記。
“每年有數以千計的研究在那些權威期刊上發表數量龐大的文章,宣稱他們發現的生物標記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斯坦福大學的流行病學家John Ioannidis說:“然而卻極少能夠真正地進入到臨床上。”
希臘艾奧尼納大學的Ioannidis及同事Orestis Panagiotou在發表于5月31日《美國醫學會雜志》(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論文中稱研究人員常常延續對某個生物標記的夸張性宣傳,即使是在深入的研究已否定其重要性的情況下。
“這并不是指某件軼事,而是目前頻繁發生的事情。”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流行病學家Patrick Bossuyt認為。
Ioannidis表示他自己就曾發表過關于有潛力的生物標記與疾病相關性的研究論文,然而后來他發現這些結論最終均未能立住腳。這些經歷使他意識到所有的結論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測驗證。
在新研究論文中,Ioannidis 和 Panagiotou將焦點放到了24種高引用的生物醫學期刊上。他們選擇的有關生物標記的論文引用次數均在400次以上,隨后他們將范圍進一步縮小至那些針對同一生物標記進行了后續薈萃(meta)分析的研究團體。其中有35個研究項目滿足他們的選擇要求。進而他們發現其中29項研究顯示的生物標記與疾病的相關性高于后續的薈萃分析中的結果,其中30項研究報道相關性高于最大單項研究觀察到的結果。
其中已被引用1436次的一項1991年的研究報道證實血液高水平的高半胱酸可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增高27.7倍,而薈萃分析報道發病風險卻只有1.58倍。
“許多的研究人員正在引用的都是一些包含最好結果的研究,這顯然存在著顯著的引用偏差,”Ioannidis說:“這或許正是生物標記作用被夸大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 鍶可促進間充質干細胞成骨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