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樣顆粒示蹤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期:2011-06-02 08:23:58
近日來自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病毒樣顆粒示蹤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mall(2011, 7, 1212-1218)上, 并被選為雜志封面文章。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宏達教授。其早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先后赴德國2001年2007年先后在德國馬普分子生理研究所、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所單分子生物物理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7月至2008年10月任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所客座教授。近年來主要從事單分子、單細胞方面工作。在PNAS,Nano Letters,JACS,PLoS Biology, Small,Chem.Commun.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肝臟疾病(包括人類肝臟),并導致炎癥稱為肝炎,也稱為“血清性肝炎”,該病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國,大約20億人已感染乙肝病毒,還有3.5億的慢性病毒攜帶者。到目前為止,乙肝病毒(HBV)在感染機制和細胞內運動仍然存在大量的疑問。由于其醫學的重要性,乙肝一直被用來作為模型系統,以了解病毒進入機制。
長春應化所研究人員用單粒子成像與示蹤的方法,研究了以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作為模型的單個包膜病毒樣顆粒入侵細胞機制。利用熒光指示劑來監測HBsAg病毒樣顆粒,研究了病毒樣顆粒進入細胞的途徑和細胞內運動;觀測了單個HBsAg病毒樣粒子進入細胞的過程,并通過各種抑制劑研究表明:HBsAg病毒樣粒子入侵細胞是通過小窩蛋白介導的內吞途徑,而不是通過細胞表面進行膜融合;通過示蹤活細胞中的單個病毒樣粒子,發現HBsAg在細胞中運動依賴微絲,而不是依賴微管,并定量的研究了胞內運動的速度。
該研究結果對理解和確定真實病毒粒子運動與相關蛋白之間作用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項目、中科院“百人計劃”等資助.
上一篇: 研究建立聚醚類離子載體抗生素基因篩選策略
下一篇: 多發性硬化癥變異程度有望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