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抗HIV藥物研究再取新進展
日期:2010-11-09 11:54:28
自2004年以來中科院昆明動物所鄭永唐研究員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云南科技廳科技攻關項目支持下,面向國家和地方戰略需求,開展實施了一系列抗HIV藥物研發關鍵技術建立及應用的項目研究,取得了多個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重要研究成果。為昆明動物所建立了國內唯一、國際極少數建立了最完整從分子、細胞到動物模型整體水平的抗HIV藥物藥效學和機理研究關鍵技術平臺體系的實驗室。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鄭永唐課題組與香港中文大學邵鵬柱教授學科組共同合作在特異性靶向HIV感染細胞的新型抗 HIV藥物研究上再取重要成果。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7.479)上,并申請了國家專利。
艾滋病病毒(HIV)存在潛藏機制可以長期潛伏在細胞中而逃逸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目前已上市的抗HIV藥物均不能選擇性地殺傷感染細胞而根除病毒。新的研究思路對開發新型抗HIV藥物顯得非常重要,研究具有選擇性地殺傷HIV感染細胞而保護正常細胞不受傷害的抗艾滋病藥物是極有前景的方向。
核糖體失活蛋白(RIPs)具有RNA N-糖苷酶活性,可以阻遏了延長因子EF-1或EF-2與核糖體的結合,抑制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因此RIPs具有很高的細胞毒性,常常被開發成為免疫毒素、抗病毒和或抗腫瘤藥物。RIP分為3類,I型、II型和III型。III型RIP以玉米RIP為代表,先合成無活性的含有一段25氨基酸的內部失活結構域的前體蛋白(PRO-RIP),PRO-RIP被切除該結構域后才成為有活性的RIP (MOD)。科研人員對玉米RIP的內部失活結構域進行一系列的結構修飾和改造,獲得了對HIV-1蛋白酶特異識別并激活的玉米RIP突變體。細胞水平實驗的研究表明,突變體對未感染細胞毒性低,但突變體進入HIV-1感染細胞后則可被細胞內的HIV-1蛋白酶識別并切割去除失活結構域轉變成為活性蛋白,從而選擇性地殺傷HIV-1感染細胞。研究結果還表明,通過在玉米RIP突變體N端融合表達HIV-1 TAT蛋白的轉導肽增加了突變體進入細胞的效率,對HIV-1感染細胞的殺傷力更強。玉米RIP突變體也可以被HIV-1蛋白酶耐藥株的蛋白酶識別并激活,因此突變體對HIV-1蛋白酶耐藥株感染細胞也有很好的選擇殺傷性。該研究成果為研發特異性靶向HIV感染細胞的新型抗HIV藥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上一篇: Cell頭條:破解精子與卵細胞的結合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