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發表Blood文章 解析miRNA調控
日期:2010-10-18 14:47:06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分子風濕病學研究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來自于同一前體的miR-155和miR-155*協同調控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I型干擾素的產生。這項研究闡明了新的有效調控I型干擾素產生的機制,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潛在靶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Blood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沈南教授,其早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任上海風濕病學研究所副所長,分子遺傳學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風濕病學科副主任,教授。這項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的經費支持,整合了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的基礎研究力量和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風濕科的臨床優勢,由周海波、黃新芳等人共同完成。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以T細胞功能缺陷和B細胞過度活化及多種自身抗體產生為特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有的研究表明,I型干擾素的過度產生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過直接作用于T細胞和B細胞,促進自身免疫反應。因此,如何能夠有效調控I型干擾素的產生,對于該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療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microRNA作為一種非編碼RNA分子,已有證據表明其在先天免疫應答及炎癥因子的信號傳導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負調節作用。紅斑狼瘡病人干擾素通路異常活化可能與某些miRNA異常表達有關。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深入研究了microRNA 在I型干擾素主要產生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中的調控作用。他們發現pDC激活后伴隨著大量I型干擾素的產生,miR-155*和miR-155分別在不同的時間被顯著誘導。MiR-155*主要在早期被誘導,而miR-155則主要在刺激的后期被誘導。進一步研究表明,miR-155*通過靶向IRAKM,促進I型干擾素的產生,而miR-155通過靶向TAB2,抑制I型干擾素的產生。這些結果表明,它們在pDC活化的不同階段協同發揮作用。此外,通過對miR-155和miR-155*產生機制的研究,發現pDC自身分泌的I型干擾素以及被激活的KHSRP蛋白可以在轉錄后水平反向調控miR-155和miR-155*的產生,這一結果解釋了來自于同一前體的miR-155*和miR-155卻能在不同的時間點被誘導的原因。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來自于同一前體microRNA和microRNA*的產生,在同一刺激過程中可以被精確調控,從而使它們能夠協同調控這一過程,而且闡明了新的有效調控I型干擾素產生的機制,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的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潛在靶點。
上一篇: 中國農業大學最新Science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