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之父”的科學精神啟示
日期:2010-10-09 11:18:36
愛德華茲的獲獎被認為是“眾望所歸”——“試管嬰兒”技術使醫(yī)療手段治療不育癥成為可能,堪稱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的里程碑。
但是,這一“眾望所歸”的“歸期”無疑又是相當漫長的。如果從1978年第一例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順利誕生算起,愛德華茲從研究成功到獲得諾貝爾獎,已等待了整整32年 ,這誠如愛德華茲同事感嘆的,“我奇怪這一獎勵怎么來得這么晚”。
其實,愛德華茲的獲獎“歸期”不止是“來得晚”,更是一個飽經(jīng)憂患、備受非難的過程。據(jù)悉,在“試管嬰兒”技術誕生之初,當時的報紙就驚呼:人們又一次“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違反了倫理道德”,而且愛德華茲本人也被視為瘋子。為此,英國醫(yī)學研究委員會甚至停止了對其研究項目的資助。
從“魔鬼的造物”到“開創(chuàng)性貢獻”,從“瘋子”到“公認的天才”,愛德華茲及其“試管嬰兒”技術的坎坷傳奇經(jīng)歷,無疑帶給我們豐富的科學精神啟示。
它再次證明,科學研究探索尤其是像“試管嬰兒”這樣具有“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科研探索,其走向成功的過程,勢必會飽嘗艱辛,絕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不僅科研本身會充滿艱辛、備受挫折,而且要讓科研成果贏得社會認可、收獲最終的成功,同樣也要歷盡種種誤解、非難 、苛責。因此,一個能取得偉大成功的科學家,不僅要具備科研本身所需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更要有不為世俗所動、敢于挑戰(zhàn)成見、鍥而不舍求真的堅定科學精神和頑強勇氣、意志。
針對“為什么中國到現(xiàn)在都還沒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問,著名華裔數(shù)學家丘成桐日前表示,“中國學者缺乏科學精神”——“學者不是‘為學問而做學問’,十分急功近利”,“他們看到的是物質好處和社會地位,而不是發(fā)現(xiàn)科學精要時帶給自己內心的快樂”。結合“試管嬰兒之父”愛德華茲的獲獎經(jīng)歷以及其中所昭示的科學精神,丘成桐所言無疑不虛,值此新一輪諾貝爾獎頒獎、國人不得不再次無奈“圍觀 ”之際,這種“科學精神缺乏”的現(xiàn)實,顯然值得我們痛徹反思、深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