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研究發現非吸煙肺腺癌人群中關鍵致癌基因突變譜
日期:2010-09-27 16:20:11
肺癌具有非常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在全球范圍內其五年存活期大約在15%。在我國,每年約有40萬人死于肺癌。衛生部門公布的第三次死因調查結果顯示,肺癌導致的死亡人數在過去三十年中上升了465%。從病理學的角度,肺癌大致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后者又可細分為腺癌、鱗癌和大細胞癌。目前腺癌是肺癌的各種亞型中最為常見的,在每年全球確診的新增病例中約占到40%。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就逐漸認識到了肺癌與吸煙的相關性,其中以小細胞肺癌與吸煙的關系最為密切。90%以上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來源于吸煙人群;而75%左右的鱗癌患者來源于吸煙人群;相比較而言,只有50%的肺腺癌患者是吸煙者。基于肺腺癌在我國的高發,來源于非吸煙人群的肺腺癌患者已經不在少數,而且在非吸煙的肺腺癌患者中女性占到絕大多數。因此,由非吸煙人群來源的肺腺癌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型的疾病。肺腺癌中存在的關鍵基因突變或基因融合一方面對于腫瘤細胞的存活是至關重要的,另一方面為腫瘤的分子靶向治療提供了有效的靶標。如果知道了是哪些基因發生了突變并導致癌癥的發生發展,在臨床上就有可能選擇性地給患者提供針對性的靶向治療,即個體化治療(Personalized therapy)。因此,揭示非吸煙肺腺癌人群中關鍵的致癌基因突變譜,將為臨床的靶向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和新的策略。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季紅斌研究員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陳海泉教授合作,在建立高質量的肺癌樣本庫的基礎上,分析了非吸煙肺腺患者來源的腫瘤樣本中關鍵致癌基因的突變。研究結果表明,在52例非吸煙肺腺患者來源的腫瘤樣本中,其中90%存在著已知的致癌基因突變或融合,包括41例有EGFR激酶域突變;2例有HER2激酶域突變;3例有EML4-ALK基因融合;1例有KRAS的突變。
這是國際上首次報道非吸煙肺腺癌患者來源的腫瘤樣本中所有關鍵致癌基因的突變譜,將為臨床上這一肺癌患者人群的個體化治療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由于目前臨床上已經有一些小分子藥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突變的EGFR、HER2 和ALK的活性,因此這項研究表明,絕大多數非吸煙的肺腺癌患者是有可能從這些藥物的治療中獲益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臨床腫瘤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該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的項目經費資助。
上一篇: 可控制癌癥基因開關的分子首次合成
下一篇: 研究發現唾液腺形成受神經細胞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