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子刊:耐藥新基因mcr-1如何傳播的
日期:2017-02-21 09:00:14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81101285)等資助下,浙江大學俞云松教授研究團隊與其領導的全國臨床和微生物協作網,通過對攜帶mcr-1基因的質粒生物信息學分析,明確了mcr-1基因的傳播機制,臨床資料顯示mcr-1陽性菌株目前沒有對感染病人的預后造成影響。研究成果以“Prevalence of mcr-1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recovered from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in China: a multicentre longitudinal study”(中國血流感染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mcr-1基因流行情況:多中心縱向研究)為題于2017年1月27日在國際著名醫學科學期刊The Lancet·Infectious Diseases雜志上在線發表。
近年來,細菌耐藥現象日漸嚴重,給抗感染治療帶來重大挑戰,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多黏菌素被認為是治療多重耐藥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線,目前我國尚未批準用于臨床。早在20世紀80年代多黏菌素已被廣泛應用于動物養殖業,我國學者于2015年首先發現質粒介導的多黏菌素耐藥新基因mcr-1,mcr-1基因在動物腸道大腸桿菌中攜帶率非常高,并在動物與人之間傳播。
為明確mcr-1基因在我國臨床感染病人分離菌中的分布、多黏菌素耐藥性水平、攜帶mcr-1質粒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及其對感染病人治療選擇和預后的影響,俞云松研究團隊開展了大范圍、大樣本量的臨床感染病例研究,從2066株臨床重要感染類型——血流感染致病菌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篩選多黏菌素耐藥株和mcr-1基因陽性菌株。研究共獲得21株mcr-1陽性菌株。研究團隊利用常規細菌學藥敏實驗、分子分型、臨床數據統計分析等手段,并通過印跡雜交技術和三代測序等技術,對mcr-1基因的分布、基因定位、傳播機制以及對臨床預后影響進行了系統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從我國臨床血流感染病人分離的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mcr-1基因陽性分離株少、散發。引起的患者中多黏菌素的耐藥率為1.3%,其中大腸埃希菌為1.5%,肺炎克雷伯菌為0.7%;而mcr-1基因的檢出率為1.0%,其中大腸埃希菌為1.3%,肺炎克雷伯菌為0.2%。大腸埃希菌是mcr-1基因的主要宿主。mcr-1基因往往導致低水平的多黏菌素耐藥(最低抑菌濃度主要在4-16mg/L范圍),且絕大部分攜帶mcr-1基因的菌株對許多其他類型的抗菌藥物保持敏感。只有5株mcr-1陽性菌株同時攜帶CTX-M型超廣譜β內酰胺酶,有1株mcr-1陽性菌株同時攜帶碳青霉烯酶基因blaNDM-5,但是與mcr-1基因不在同一個質粒上。
The Lancet·Infectious Diseases雜志對本成果專門發表了評論,高度評價了俞云松團隊對于血流感染菌株mcr-1基因流行情況研究的意義;并據此認為中國目前所擔憂的碳青霉烯和多黏菌素(mcr-1介導)同時耐藥的“末日”尚未到來;但隨著多黏菌素在中國臨床上使用,其耐藥菌的流行、危險因素、臨床預后影響等需要進一步關注和研究。華盛頓郵報、雅虎新聞等國外主流媒體也競相報道該研究成果。
上一篇: 活體雙光子成像
下一篇: 程序性細胞壞死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