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發現抗癌藥物的第二重功用
日期:2016-05-04 09:00:46
來自一些實驗室試驗和小鼠研究的結果表明,采用小劑量的一類特殊的獲批抗癌藥物——拓撲異構酶1 (topoisomerase 1 ,top1)抑制劑,或許可以保護機體免于過度的抗感染免疫反應,這些感染有時可導致敗血癥。敗血癥是一種每年在美國造成多達50萬人死亡的細菌感染性疾病。這項由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提供部分資金資助的研究,發表在4月28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病毒和細菌感染可導致人體生成強烈的炎癥反應引發敗血癥,后者往往會造成組織損傷、器官衰竭,并在某些情況下導致死亡。所有的感染者都可以形成敗血癥;而免疫功能地下者、嬰兒和幼童、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個體,以及有嚴重燒傷和創傷者風險最大。埃博拉病毒和新流感病毒一類的病毒也可以觸發相似且有時候致命的免疫反應。根據作者所說,當前迫切需要一些治療方法在不削弱機體的抗感染能力的同時抑制過度炎癥反應。
在西奈山Icahn醫學院科學家們的領導下,該研究小組完成了一些實驗室試驗,揭示出在感染過程中topoisomerase 1酶激活了一些產生強烈炎癥反應的基因。這表明阻止這種酶可能是在抑制過度炎癥反應的同時,允許正常免疫反應發揮作用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科學家們發現70-90%接受1-3劑top1抑制劑、抗癌藥物喜樹堿(camptothecin)治療的小鼠,從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流感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共同感染,或肝衰竭引起的致命炎癥反應中獲救。一項實驗室試驗還發現在人類細胞中抑制topoisomerase 1可壓制埃博拉病毒誘導的一些炎癥基因。
總而言之,這些數據表明抗top1抗癌藥物有潛力幫助控制誘導惡化炎癥反應的急性感染,值得進一步進行探索。
隨著新藥研發投入持續增高、上市風險越來越大以及市場競爭加劇,新藥研發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考驗。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成功研發上市一種高收益新藥的難度越發凸顯,而開發現有藥物的新適應癥,已日漸成為藥物研發的一種重要策略。
由英國癌癥研究中心提供資金支持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一種HIV藥物可以阻止導致皮膚癌細胞對治療耐藥的一種早期改變。研究報告發布在2016年的Cancer Cell雜志上。他們證實稱作為奈非那韋(nelfinavir)的HIV藥物可通過阻斷一種分子開關起作用——這一分子開關提高了細胞經受住治療生存下來的能力。
廣受歡迎的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萘普生(Aleve)和布洛芬等,都是通過抑制或破壞環氧合酶來起作用。在發表在201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斷定阿司匹林具有第二重效應:其不僅能夠破壞環氧合酶,由此阻止引起炎癥和疼痛的前列腺素生成,它還能夠促進環氧合酶生成另一種化合物來加速終止炎癥,使受累細胞恢復穩態健康。
根據由西奈山Icahn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發表在201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的兩項研究,全球最常用的一種骨質疏松癥治療藥物: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或許還能阻止某些類型的肺癌、乳腺癌和結腸癌。
上一篇: Nature子刊:不一樣的神經元修剪
下一篇: Nature發布癌癥基因組研究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