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首次確定寨卡病毒結構
日期:2016-04-01 08:48:01
最近幾個月,寨卡病毒(Zika virus)在拉美國家呈現爆炸式蔓延。這種病毒感染后的癥狀很像感冒,也就是發燒和肌肉關節疼痛。隨著寨卡疫情愈演愈烈,醫生們發現一種嚴重神經疾病(格林—巴利綜合征)突然增多,“小頭嬰”的出生率也顯著提高。不過人們對這種病毒及其引發的問題還知之甚少。
浙江省疾控中心2月27日發布消息稱,浙江省已經成功完成寨卡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并發布全序列,為寨卡病毒疫情防控奠定基礎。浙江省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寨卡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的獲得,為病毒的溯源和進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并將用于指導診斷試劑、疫苗和藥物的研發,為預防和控制寨卡病毒的傳播及暴發發揮重大作用。
Johns Hopkins大學的宋紅軍(Hongjun Song)、明國麗(Guo-li Ming)夫婦與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Hengli Tang領導研究團隊日以繼夜地進行了一個月的研究。他們用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生成神經細胞,建立了研究寨卡病毒的新平臺,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3月4日的《Cell Stem Cell》雜志。相關閱讀:宋紅軍、明國麗等寨卡研究獲重要突破。
近日,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部分)資助的一項研究報道稱,寨卡病毒接近于原子級的結構圖顯示,它的結構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登革熱病毒和其他蟲媒病毒,但是在一個關鍵表面蛋白上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差異。寨卡包膜(E)糖蛋白——其中180種被包裹在病毒外殼上——的變異,可能為我們更好地了解“寨卡病毒如何進入人體細胞”提供了線索,并指出了更好的方法,用藥物或針對新區域的疫苗來對抗病毒。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志。
在NIAID的資助支持下,Richard Kuhn博士、Michael Rossmann博士以及他們在普渡大學的同事,使用一種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的技術,創建了一個成熟寨卡病毒顆粒的照片。這個過程包括,凍結病毒顆粒,發射高能電子流穿過樣本,來創建幾萬張二維電子顯微照片,然后組合起來,為病毒產生一副合成的、高分辨率的三維視圖。該研究團隊還包括NIAID調研人員Theodore Pierson博士。
研究人員觀察到的這個差異,位于E糖蛋白的一個區域,蟲媒病毒可能用這種蛋白來附著于一些人類細胞。寨卡病毒E糖蛋白中的變化,可以解釋病毒攻擊神經細胞的能力,以及寨卡病毒感染與出生缺陷和自身免疫神經性Guillian-Barre綜合癥之間的關系。病毒結構可以為疫苗研發提供信息,因為寨卡病毒E糖蛋白是對病毒的免疫反應的一個關鍵靶標。這一信息對于設計治療方法(如抗病毒藥物或抗體)干擾E糖蛋白的功能,可能是非常有用的。此外,有關“寨卡病毒E糖蛋白和登革熱病毒中相同蛋白之間的結構差異”的細節,可能會讓我們創建診斷測試,能夠區分寨卡病毒感染和登革熱感染,在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傳播的國家,這是急需的。
上一篇: Science新研究聚焦lncRNA
下一篇: Science發布基因組測序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