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Nature子刊發布癌癥研究新成果
日期:2015-11-03 09:03:06
來自中山大學、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基于CpG甲基化的檢測方法來預測腎透明細胞癌(ccRCC)的生存。這一重要的研究結果發布在10月3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羅俊航(Jun-Hang Luo)研究員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長期從事泌尿外科臨床工作,擅長于腎腫瘤、膀胱腫瘤、前列腺腫瘤、腎上腺腫瘤、泌尿系統結石、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腎細胞癌(RCC)是最常見的腎臟惡性腫瘤,占所有人類惡性腫瘤的2–3%。腎透明細胞癌是RCC主要的組織學亞型,占RCC病例的80–90%。TNM分期和Fuhrman分級仍然是預測ccRCC患者臨床預后最常用的預測指標。諸如梅奧醫學中心的SSIGN (階段,尺寸,分級和壞死)評分,及加州大學整合分期系統等臨床整合系統可以提高預測的準確性。然而,一些具有相似臨床特征或整合系統評分的患者卻可能具有不同的結局。因此,有必要為當前的分期系統添加一些可通過已驗證的生物標記物獲得的預測值。盡管已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迄今為止尚未找到可靠的預后生物標記物常規應用于臨床實踐。
由于DNA甲基化是癌癥形成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其作為診斷及預后的一種生物標記物迅速獲得了臨床關注。DNA甲基化幾乎只發生于哺乳動物5′-CpG-3′序列胞嘧啶C-5位置。隨著全基因組技術的不斷發展,了解與RCC等人類癌癥相關的CpG甲基化將會迅速得到提高。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基于全基因組CpG甲基化圖譜分析的可靠實用的分類器,可利用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的樣品來預測ccRCC預后。他們在來自中國、美國和癌癥基因組圖譜數據集等3個獨立的數據集中驗證了這一分類器。這一分類器獨立于臨床標準預后因子,預測出了ccRCC患者的總存活率,其成功地將患者分為了高危和低危群體。此外,研究人員還調查了CpG甲基化與基因表達之間的關系,分析了基因相互作用網絡。
研究結果證實,新開發的分類器是一種實用、可靠的ccRCC預測工具,可為分期系統添加預后的預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