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癌癥發(fā)展的一種免疫機制
日期:2015-09-14 09:14:57
有時候,當免疫系統(tǒng)發(fā)生小錯誤時,身體將大規(guī)模地擴大其響應:發(fā)育中的T細胞和B細胞的DNA編輯錯誤,可引起血液腫瘤。現(xiàn)在,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明,當切割和粘貼DNA片段的關鍵酶,擊中染色體上所謂的“脫靶”點時,免疫細胞的發(fā)育就會導致動物模型發(fā)生癌癥。了解這些編輯錯誤的確切性質,將有助于根據(jù)這些分子剪刀設計治療酶。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在本周的《Cell Reports》。
V(D)J重組酶——在免疫細胞表面產生特異性受體(與外來侵入者匹配,統(tǒng)稱為抗原)的編輯酶,有時可能會錯過其目標。本文資深作者、病理學系主任David Roth博士,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一直想弄清與癌癥相關的V(D)J重組酶的錯綜復雜之處。Roth說:“更好地了解脫靶錯誤,可能會帶來更安全版本的基因工程工具。”
V(D)J重組酶只在免疫細胞成熟的早期階段發(fā)揮作用。從骨髓中的這一階段開始,不同組的抗體和細胞表面受體,分別存在于免疫B細胞和T細胞上,是為了抵消人體接觸的所有外來入侵者。
與V(D)J切割有關的DNA鏈斷裂,通常可用精細調諧的分子機械進行高精度的修復。Roth實驗室以往的研究表明,V(D)J重組酶(包含RAG1和RAG2蛋白)通過阻止使用其他不適當?shù)男迯蜋C制,使DNA的斷裂沿著正確的修復路徑。如果RAG2蛋白亞基的“C”末端被去除,這個護送的過程可能被抑制。這會引起發(fā)育中的免疫細胞基因組不穩(wěn)定,當缺乏一種腫瘤抑制蛋白(如p53)時,小鼠會患上一種積極形式的淋巴瘤。
在具有截斷Rag2蛋白的這些小鼠中,對胸腺淋巴瘤的全基因組分析揭示了一個驚喜的結果:很多脫靶的DNA重排,造成了缺失。以前的工作表明,一個不同的錯誤——染色體易位,或兩條染色體之間互換,可能是這些小鼠中淋巴瘤發(fā)展的基礎,但全基因組測序,將缺失確定為這些癌癥的主要驅動因素。
這些重排影響幾個已知的和可疑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包括PTEN、IKZF1、JAK1、PHLDA1、Trat1和Agpat9。
染色質標記的全基因組分析還表明,Rag2蛋白亞基的C末端和一個特定的染色質修飾之間的正常相互作用,有助于保持這種酶識別的DNA靶標的保真度?;虮磉_受染色質上表觀遺傳修飾(包括甲基化和乙?;┑恼{控。組蛋白上的某些化學基團,允許DNA打開,和其他化學基團一起,緊縮染色質,因此產生了被閱讀和表達為蛋白質的可用性。
研究人員說,更重要的是,脫靶缺失的的致癌作用,是由V(D)J酶錯誤地創(chuàng)建,在設計基因組修飾(如鋅指核酸酶、TALENS或CRISPRs)的位點特異性酶時,需要加以考慮。